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2篇
  免费   621篇
  国内免费   916篇
系统科学   1248篇
丛书文集   338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现状及发展   100篇
综合类   10891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657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758篇
  2011年   813篇
  2010年   604篇
  2009年   676篇
  2008年   730篇
  2007年   909篇
  2006年   826篇
  2005年   737篇
  2004年   598篇
  2003年   470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288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5G和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兴起对下一代光接入网的容量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最成熟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在满足功率预算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提升物理层性能的关键技术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系统成本对PON的大规模部署有着重大意义.该文梳理并总结了光接入网中物理层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PON标准的演进和现状,分析了下一代PON面临的挑战和成因,重点阐述了数字均衡技术、高阶调制格式、光放大、前向纠错、非线性串扰实验分析以及低成本相干检测等关键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综述了当前相关工作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2.
为克服传统光纤传感测试系统器件分散性大、过程复杂等局限性,结合红外光电传感及物联网技术,设计了全数字光纤传感测试系统。该系统以MCU( Micro Control Unit) 为主控单元,采用红外接近传感器作为IRLED( Infrared Light Emitting Diode) 驱动以及光电转换输出单元,RTC ( Real-Time Clock) 芯片及EEPROM( 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进行时间读取及光电数据的实时存储,WiFi ( Wireless Fidelity) 模块实现光电数据的网传、按键及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显示单元完成人机交互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用于特殊环境下的非接触物体检测与颜色识别等场合,为进一步实现光纤传感测试系统的小型化及智能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3.
This paper discusses techniques that might be helpful in predicting interest rates and tries to evaluate a new hybrid forecasting approach. Results of examining government bond yields in Germany and France report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 hybrid forecasting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techniques of cointegration analysis with neural network (NN) forecasting models can produce superior results to the use of NN forecasting models alone. The findings documented in this paper could be a consequence of the fact that examining differenced data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ill lead to a loss of information and that the inclusion of the error correction term from the cointegration model can help to cope with this problem.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some possibly interesting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4.
利用自制的钨/氧化钨为p H指示电极,以Ag/Ag Cl电极为参比电极,组装于不锈钢针头内,制成针型钨/氧化钨微型p H复合传感器.该复合p H电极对H+的响应范围为p H=2.0~11.0,能斯特响应斜率为-53.83 m V/p H,响应时间小于1 min.该电极具有机械强度高、响应快、重现性好、制作简单等优点,并已应用于水果原位微区测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In this paper we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nonlinear dynamics in a time series of airport arrivals. We subsequently propose alternative non‐parametric forecasting techniques to be used in a travel forecasting problem, emphas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learning approach. We compare the results achieved in point prediction versus sign prediction. The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offers better results in sign prediction and the learning approach in point predict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6.
为提高学生宿舍的火灾预警以及防盗报警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运用无线传感网技 术和后台服务器开发技术, 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防火防盗系统。 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使用微信端实时查 看室内状况, 实现对学生宿舍的远程监控。 该系统成本低、 操作灵活、 界面友好, 经实际使用获得了很好的用 户体验。  相似文献   
107.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是面向2020年之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技术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国内外移动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势,本文对5G移动通信发展的基本需求、技术特点与可能发展途径进行了展望,并分无线传输和无线网络两个部分,重点论述了富有发展前景的7项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全双工复用、超密集网络、自组织网络、软件定义网络及内容分发网络.本文还概括性地介绍了国内5G移动通信的相关研发活动及其近期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8.
在研究异构蜂窝网基站部署及网络性能时,经常使用随机点过程模型,其中泊松点过程模型是一种常用模型.针对泊松点过程模型中存在多点聚合的现象,引入类Matern点过程模型,对比分析了使用类Matern点过程模型与泊松点过程模型时系统的接入概率和系统效能.结果显示,所用模型能在使用较少资源的情况下显著提升系统效能.进一步针对类Matern点过程模型与泊松点过程模型都存在用户更倾向于接入宏蜂窝的问题,引入一个偏好因子,使得选择毫微微蜂窝的用户更多,从而使网络负载得到均衡,网络性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09.
以农业AGROVOC本体为例,结合语义万维网推理机制定性分析冗余信息产生原因,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量化推理过程中产生的冗余,进而确定本体中的核心概念,解决推理冗余问题。实验表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从定量角度找出核心节点及导致推理产生冗余的边,并揭示了语义冗余引起的推理效率降低问题。为优化本体设计、提高推理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王永军 《太原科技》2014,(12):76-77
面对井下交通安全管理多有盲区的现状,一套可自动区别人体与煤层的设备成为保证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必备品,文章阐述了主动安全识别系统的理论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